● 对中国人来说,高考一直是爱恨交织的存在。而对“一旁看热闹”的英国《经济学人》杂志(The Economist)来说,把中国高考称作“声名狼藉”(infamous)倒是没有什么心理负担。
该杂志近期的一篇文章说,多年来广受指责之后,中国政府终于对高考启动了初探性改革。
┃ (政府)在去年12月宣布,高考中的英语科目考试将可以参加多次,取其中最好的成绩。
┃ In December it announced that the English-language part of the test can be taken several times, with the best score counting.
┃ 更重要的是,政府表示会转向一种评估程序,考试分数不会再占100%的比例,更多像课外活动等主观评估也会被包含进去。
┃ More significantly, it said it would move towards an evaluation process where the test did not make up 100% of the score, and would include more subjective assessments of, for instance, extra-curricular activities.
然而一些中国学者也对改革措施表示了担忧,因为这不利于那些最需要大学教育的农村贫困学生。《经济学人》引用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提供的数据:在2010年清华大学的大一新生中,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比例下降到了17%,而在上世纪70年代,这一比例高达50%。还有更鲜活的例子:
┃ 在清华大学教授传播学课程的谭武峰惊讶地发现,今年在她的大一新生课堂中,竟然没有一位学生来自农村。
┃ Tan Wufeng, who teaches communications at Tsinghua, says she was shocked to find her freshman classes this year contained not one student from rural China.
这些学者担心的是,在教育资源的公平性没有得到保障之前,实施按综合素质录取的招生办法,会堵住家境贫寒者的上升通道。因为综合素质往往基于合格的教育资源,而教育资源的差距目前还是显而易见的。
首先是在地方财政实力上:
┃ 在2011年,北京小学的人均经费是2万元,而在中部更穷的河南省则是3000元。
┃ In Beijing in 2011, annual expenditure per child in primary school was nearly 20,000 yuan ($3,100) compared with just 3,000 yuan in Henan, a poorer province in central China.
另外在家庭资源上,抛开好家境带来的一系列优势不谈,靠“赞助费”和“关系”上好学校在大中小城市都是普遍的操作,去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招生负责人的案子也摆在眼前。
当然,大学招生名额的“省域歧视”也是经年的老话题。
《经济学人》引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的话作结:
┃ 虽然基于考试的录取制度不是完美的制度,但它至少为贫困地区的聪明孩子——比方说他自己——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,这算是中国当下“最公平的体系”了。
┃ He says test-based admission criteria may not be perfect, but at least they provide more of a level playing-field to allow clever children from poor areas—such as himself—a chance of success. It is “the fairest system” for China at the moment, he says.
正确的大趋势,基本的公平原则,中国高考改革该如何抉择?这种两难,似乎不单单存在于教育领域。可能得先问一声:为什么一直没能公平,为什么要两难?
《经济学人》杂志文章
Not educating the masses
综合写作 杨倩
-----------
○ 欢迎关注“旁观中国”微信:on_china。我们为您精选全球舆论对中国话题的报道、分析和评论,发掘“吐槽”与深意。
○ 欢迎发来评论或文章推荐,可直接发微信,或邮件到onchina@caixin.com
0
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