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小编:昆明火车站前的这一夜,太过残忍和疯狂。唯有愿人们在悲痛和愤怒之后保持坚强与冷静。恐怖活动绝对无法摧垮一个真正强大的社会。
王嘉鹏 / 文
昆 明袭击事发时,欧洲正在周六下午的悠闲当中,很多美国人则还没有起床。对于许多国际媒体和受众来说,当前的头条新闻是乌克兰局势,而昆明的惨痛一夜固然可 怕——可怕到他们会在看到的瞬间爆出粗话,但这条新闻恐怕只是“又一起恐怖袭击”。想一想我们平时看国际新闻时的心态,也许不难理解这种“旁观”的异样感 觉。
我们在这里不评价谁是谁非,只是列举一些主要英语媒体和读者的反应,供参考与思量。外媒目前叙述的事件经过、伤亡人数等,多是转述中国媒体报道,就不赘述了。
路透社
昆明和新疆相隔遥远,这里与新疆过去一年发生过的暴力事件也几乎没有联系。
《华尔街日报》
如果确认袭击由分裂分子发起,那就说明这些组织的策略发生了变化,袭击目标从公安局、兵营等军事和行政机构转向了平民。(一种十分可怕的变化……)
BBC
事件发生在中国两会即将开始时,而国内安全议题原本就会是两会的头等议题。
(几乎所有外媒也都提到了去年10月的吉普撞击金水桥事件)
CNN
在CNN的报道中,“恐怖分子”("terrorists")一词始终打着引号。这与CNN此前的报道模式相符,在此前新疆发生的警察局遇袭等案件中,CNN始终给该词打着引号。
其他英语媒体也有类似处理,但似乎没有CNN这么执着,有一些媒体的稿件中会使用“分离分子”(separists)或“武装分子”(militants)来指代。
《赫芬顿邮报》
这份美国网络报纸使用美联社稿件,没有特异之处。但文章下面的读者评论掐得很凶——掐的却是美国的禁枪问题。
一些人借事件论证“美国禁枪没有意义”,因为“疯狂的人用什么工具都能行凶”;另一些人反驳说“疯狂的人拿到枪,会造成更多的死伤”;再有一些人继续反驳“如果现场其他人有枪,就能早早制止这种疯狂了”;然后是“好人能拿到枪,坏人不也能拿到么”……如此循环往复。
是的,对于这一些《赫芬顿邮报》的读者来说,他们关心这条中国新闻,但这与中国人无关。
他们关心乌克兰,因为乌克兰的命运已经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,而且还有可能事关欧美纳税人的钱,甚至引发一场可怕的战争。中国?中国是世界第二强国,这又不是中日军事冲突,大概中国能管好自己吧。
这种讨论,你看着眼熟吗?
(作者为财新记者)
0
推荐